慢性子宫内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版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病理部分更新聚焦 [复制链接]

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分子分型已经纳入子宫内膜癌病理学危险度的分级

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年CSCO(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指南大会于今年4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对部分癌肿的诊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其中包括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年版)》依旧是根据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及ESGO(欧洲妇科肿瘤学会)制定。结合去年更新的第5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新版的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在病理方面也着重强调及更新了分子分型相关的信息。

图为低倍和高倍镜下的同一例子宫内膜癌病例

全基因组图谱(TCGA)根据全基因组测序,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旨在不依赖病理组织形态学的特征下,通过分子分型进一步提高病理医生诊断的可重复性及准确性,并且对临床的诊疗及预后给予了指导意见。

除了以往的病理学形态的分型,指南中TCGA对子宫内膜的分子分型主要分为四类:POLE位点超突变型(预后好),微卫星不稳定型(预后中等),低拷贝数型/TP53野生型(预后中等),高拷贝数型/TP53突变型(预后差)。特别是针对高级别的子宫内膜癌,相关文献指出诊断医生的重复性可能没有那么高,分子分型的采用此时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指南同时推荐对子宫内膜癌广泛进行MMR(错配修复)蛋白/MSI(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1-2],低危和中-低危的低级别子宫内膜癌可省略POLE分子分型。

表格内容来源:CSCO大会李力教授《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的检测流程,指南依旧给予了一定的指导意见。如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可先进行POLE测序,突变则为诊断为POLE突变型。若测序未发现突变,则进行MMR/MSI检测,如果检测发现MMR表达缺失,需要高度怀疑Lynch综合征的可能,并进入相关的遗传咨询。如果检测无MMR表达缺失,则再进行P53免疫组化检测。最终来确定为到底为低拷贝数型还是高拷贝数型。

图1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流程

图片内容来源:CSCO大会李力教授《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

新版指南中,分子分型已经纳入子宫内膜癌病理学危险度的分级(决定临床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及其方法),并已被作为用药及治疗的指标。相关文献报告,使用左炔诺孕酮之前对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进行分子分型,可以预测患者发生进展的风险并指导用药。

参考文献:[1]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年版),中国癌症杂志,31().[2]WorldHealth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ofTumours,5thEdition,Volume4.本文首发:医学界病理频道本文作者:二皮责任编辑:Joyce版权申明本文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End-*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