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业:“拐点”未必不是机遇
五粮液集团入驻本商城! 茅台集团入驻本商城! 剑南春集团入驻本商城! 金六福酒业入驻本商城! 宝丰酒业入驻本商城!
拐点或许成为白酒发展的突破口
回忆起豫酒在产业周期“拐点”前后的变化,河南省酒业协会会长熊玉亮至今颇有感慨。
1998年,河南白酒产量达到42.42万千升,全国排名第四,上缴利税5亿多元,成为了全国著名的“豫酒板块”,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豫酒发展出现滑坡,市场不断萎缩。
2001年之后,河南白酒开始了“破冰之旅”。河南白酒的“破冰之旅”始于体制转变,赊店、张弓、宝丰、宋河相继完成改制,为企业复苏奠定了内部基础。豫酒产品结构也开始向上拉伸,宋河粮液、宝丰国色清香、张弓度之度、仰韶彩陶坊等新产品都独具文化内涵和高端魅力,重新赢得了中原消费者的青睐。
尤为关键的一点是,豫酒企业在危机关头形成了越来越强的抱团合作意识,过去是相互内耗,汝阳杜康和伊川杜康甚至在糖酒会上拳脚相向,到现在组成“豫满中国”展团集体出击,企业间的技术、管理、营销交流活动已趋于常态化,为豫酒振兴凝聚了强大合力。
“豫酒发展走过了一个曲折过程,现在来看,曾经的低谷其实也不失为宝贵财富,让企业理顺了脉络,沉淀了心态。”熊玉亮对《华夏酒报》表示。
所以,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白酒企业,没有必要为理论构想中的产业周期“拐点”而惶恐,换个角度来看,这甚至可能成为行业结构调整、观念创新的突破口。
拐点使行业发展更理性
世纪之交之际,中国白酒行业连遭三记重击:因秦池“标王事件”引发的新工艺白酒风波,朔州*酒命案引发的市场恐慌与空前质疑,以及“从量税”引发的五毛钱不堪承受之重。
于是乎,刚刚还沉醉于“标王”时代无限风光之中的白酒行业山雨欲来、急转直下,一直到2004年才逐渐恢复元气,回归盘升轨道。
但这次“拐点”也令白酒行业由松散、粗放的“近代史”,向着理性、集中的“现代史”成熟阶段过渡。
比如,因“广告酒”和“勾兑酒”风波而痛定思痛的白酒企业,转而寻求文化理念的精耕细作和营销模式的大胆创新,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解说酿造工艺,展现地理环境,诉求科研含量,广大消费者对白酒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促成了酒文化的全面回归,并真正作用于市场,高端白酒的概念渐入人心,成为主导市场格局的关键力量。
五粮液的“OEM”攻势全面启动,一举抢占市场龙头宝座;茅台酒大胆地诉求于健康,在重塑高端白酒形象的同时启动了加速发展的进程;2000年至200文章来源华夏酒报1年间,水井坊、国窖1573、洋河蓝色经典相继问世,如今已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名酒二代”竟同时诞生于行业“寒冬”之际,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巧合?
此外,经过这一轮由波峰到波谷的大浪淘沙,白酒行业集中度大大提升,小、散、乱的行业格局逐渐消失,市场品牌集中度和产品综合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如果产业周期“拐点”真的来临,会对现阶段的白酒行业产生哪些正面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骨干企业扩张计划中的产能部分,并非仅指企业自建,还包括直接整合异地的优秀生产资源,实现产能与市场的同步扩大。如茅台未来计划收购、兼并5至10个名优白酒品牌,五粮液则提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或设立灌装中心等形式,整合更多的区域性白酒企业。
事实上,如果产业周期“拐点”真的到来,将加速行业格局的分化,强者愈强,白酒领*企业追赶国际酒业巨头的步伐会越迈越快。
“五粮液未来将通过加大资源投入,扩大生产场地和规模,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或设立灌装中心等形式,整合区域性白酒企业,扩大公司生产规模,并利用其品牌效应和渠道络,提高五粮液的市场份额。”五粮液集团公司*委书记、董事长唐桥的这一规划思路,不失为上述可能性的有力佐证。
另一方面,一些区域性白酒品牌以目前的市场走势为依据,制定了较为宏大的产能发展计划,而在白酒消费势头放缓之后,其品牌背书难以支撑外拓需要,市场增长幅度无法消化新增产能,企业因此会背上沉重的成本包袱,利润空间降低,生存压力陡增,甚至逐渐退出市场舞台,行业资源集中度和品牌集中度由此得以提升。
“就像在方便面品牌中,人们熟知的是康师傅和统一,提到饮料则首先想到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主流品牌抢先占领消费者心智之后,其他后进品牌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收缩,品牌的高度集中其实代表这一个行业的繁荣。”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营销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唐认为,从近几年的酒类消费市场来看,高增量主要被名酒品牌瓜分,很多区域性品牌却遭遇到市场份额和市场版图的双重下滑,即便是在传统的根据地市场上,也以中档产品为主流,但是在次高端和高端领域的表现将很难再有所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新增产能或将成为一个关键的杠杆。
此外,我们注意到,在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四川省不断加大对“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打造力度,贵州则提出“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响亮口号和系统规划。在产业周期“拐点”的冲击下,白酒消费势必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拉动,而四川、贵州作为独具白酒酿造生态资源优势的特殊区域,其产区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放大,其品质水平与酒体特色的诉求将得到更广泛认同,中国的“国际名酒产区”建设将由此进入新的阶段。
而且,产能扩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些白酒企业选择了异地建厂、设立灌装中心等形式,如湖南金六福、重庆诗仙太白、河南赊店、内蒙古蒙古王等国内知名白酒品牌都已入驻四川邛崃的“中国名酒工业园”,而湖北稻花香则在重庆、贵州两地投资建立了大型生产基地;还有很多企业将新建产能的费用,投入到原酒企业的生产改造升级,建设自己的“专用”窖池或车间,或者收购原酒企业为己所用。通过将行业产能扩张与优势产区的固有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利用优秀的酿酒生态资源,对于白酒产品综合质量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四川省酿酒研究所副所长杨官荣认为,通过产能扩张、加大原酒积累,提升行业综合质量水平,这当然是好事,但在具体的途径和方式上必须要坚持慎重理性的原则,企业产能扩建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好酒、怎么产好酒,这就需要酒类企业进行理性分析,把地域优势、质量特色充分发挥出来。
“在产量递增的同时,表现出各地川酒截然不同的品质风格,并借此诠释白酒金三角的多元化魅力,这其中蕴藏着白酒行业长远的核心竞争力元素。”杨官荣认为。
从长远来看,品质才是中国白酒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推动行业向前的力量不仅仅是产能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是差异化的自我完善和资源的集约利用,以此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行业综合质量水平,从根本上让消费者受益。在企业寻求产能扩张的同时,应该注重产品特色的打造以及行业资源的整合利用。
以上只是种种预判,但可以确定的是,“拐点”之后的生存压力只是促成企业转变的原因之一,“弯道超车”的机遇却弥足珍贵。下一个“拐点”之后,中国白酒将进入国际化的“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