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5位院士、7位外籍医生的到来,医院带来什么新的变化?
在上海交通大医院,基础与临床“一拍即合式”的科研氛围给出了答案。11月末,科研楼4楼报告厅内,“医院
临床”对话系列活动第16期,妇产科主任医师张羽听完研究员刘尽尧课题组的成果介绍后,兴奋地抢过话筒,“您提到的智能递送,是不是可以用于妇科疾病的合作研究?”近年来,医院陆续拥有5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健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陈子江、董晨、谭蔚泓,更先后有7名外籍医生等国际化人才落户生根,共同助力打造人才蓄水池,医院正成为顶尖学者与后备人才的筑梦之地。
“头雁”创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年8月,刚刚辞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的董晨院士正式签约全职加入医院。他直言不讳,“过去我做了许多基础研究,如果要为临床提供更多线索,我还是考虑贴近医疗机构。”有着“金字招牌”的医院,成为董晨的最新选择。
一封写给市委市府的建议信,很快得到了批复——今年4月29日,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在医院成立,董晨担任首任院长。位于医院南院区平米的科研空间明年就能启用,未来将与消化、肿瘤、移植等院内优势学科共同聚焦肿瘤免疫治疗、慢性炎症疾病与移植免疫、传染性疾病与疫苗等重点攻关方向。
“头雁们”正在医院创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院长陈国强院士谈及选择医院的理由时说,“医院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切实弘扬科学文化,拒绝功利思想,培养一批能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年轻人,提出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推动临床与基础医学的紧密结合,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余热。”年,临危受命,陈国强兼任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肿瘤防控为重点方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丰硕成果不断涌现:年,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项目项,经费达.15万元,占总经费的66.27%;实验室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靶向CLDN18.2的CAR-T细胞已分别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两项CAR-T临床试验许可。
“人才特区+院所合一”打造包容环境
在医院,有个“人才学术特区”——年10月,由谭蔚泓院士领衔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依托医院成立,4年间,医院连续每年对其投入近亿,在配套用房、实验设备、人才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研究院在人才招聘、评定、补充绩效上也有相对独立自主的权利。
这是国内首次在医疗机构内落地尝试的“分子+医学”临床研究模式。副院长左小磊深有感触,“在‘引育并举’的人才策略下,金字塔式的‘雁阵’已经形成——在站博后近60人,平均年龄仅31岁;博士后出站29人,17人入职顶尖高校及中科院,成为科研骨干;与院内26个临床科室进行学生联合培养,开展78项临床合作研究。”
据悉,谭蔚泓在国际上率先发展活细胞层面的核酸适体概念和技术,作为分子医学的基石,核酸适体可用于如癌症超灵敏检测、癌症生物标志物发现等诸多生物医药前沿研究,是迈向临床成果转化的重要一步。今年10月,左小磊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团队、医院肝脏外科夏强团队共同撰写题为“面向临床转化的核酸检测”研究综述,发表于顶尖期刊《化学评论》,研究院参与研制的“新冠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更被批准为国家级标准物质。
学科、平台的交叉融合,不断迸发火花。早在年,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与医院便探索了“院所合一”的发展模式,名誉所长、92岁高龄的顾健人院士曾率先在全球提出“肿瘤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的先进概念。“在这里做科研,简单而幸福。”所长、医院普外科主任刘颖斌一一细数,“十三五”以来,平台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课题项(国家级项目48项),研制成功全球首个肝癌CAR-T细胞。今年7月,《自然》在线发表肿瘤研究所覃文新团队、医院肿瘤介入科翟博团队等共同研究成果:对仑伐替尼治疗无效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如联合应用吉非替尼治疗,可有效抑制肝癌进展。
海外专家:“选择上海的理由”
“天下英才,近悦远来。”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勾勒出心中的人才发展蓝图:在“1+12”的化学反应下,院士孵化计划、“超级博士后”计划等将不断实现“从0到1”的根本性、原创性创新。“‘十三五’期间,医院共派出余名医护人员前往海外学习培训,我们也将继续向国际一流学科冲击,建设具有医院。”
年10月,世界顶级生殖医学专家StevenRobertLindheim(史蒂文)教授正式入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成为首位全职在该院工作的外籍医生。“陈子江院士自年加入医院,打造全新的生殖医学中心后,始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生不了’和‘生不好’,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理论创新和临床研究。”生殖医学科主任孙贇介绍,年,经历3次因胎儿畸形而引产的马女士终于顺利诞下健康女婴,宝宝也成为国内首例“8型Meckel综合征(脑膨出—多指—多囊肾综合征)”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试管婴儿。
像Steven这样的外籍医生,在医院还有6位。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妇科宫腔镜领域顶级专家、医院中欧LIFE宫内疾病诊疗中心主任GiuseppeBigatti(比加蒂)依旧坚定地选择留在上海。针对宫内疾病最常见的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肌瘤,他将自己发明的宫内刨削系统(IBS)带入中国,令更多患者受益。“选择这里,出于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深深的信任和喜爱。”
据悉,医院国际门诊于年10月正式启用,“十三五”期间对接全球知名商业保险公司20余家,总计服务4.5万人次,涵盖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医院框架下的国际标准认证标杆诊所。医院院长夏强说,医院将继续在造就一流人才队伍中求贤若渴,激活临床与研究的水源。“作为医疗机构,我们也希望为这座城市各行各业的人才提供健康管理与保障,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