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
一、概述
少腹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原方用量:小茴香七粒,干姜二分(炒),元胡一钱,没药二钱(研),当归三钱,川芎二钱,官桂一钱,赤芍二钱,蒲*三钱(生),五灵脂二钱(炒)。用法:水煎服。功效:去瘀,种子,安胎。主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或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
被调查的位名中医中有4位擅用本方。主要是青海、山东、吉林、山西等地的妇科与内科医家。
少腹逐瘀汤所治病症主要为妇科疾病,约占93%。所涉及的病症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月经病,如痛经、蜕膜样痛经、月经延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②妇科炎性疾病,如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等。③其他下腹部疾病,如女性少腹疼痛、子宫肌瘤、宫寒不孕、宫寒胎动不安、男子精冷等。
关于本方的使用指征,大多数医家认为应有明显的下述征象:①下焦寒瘀互结征象:如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经前腹痛腹胀,受寒加剧,少腹喜暖,喜按,白带多而清稀,少腹积块,痛或不痛等。②舌脉征象:舌淡暗不泽,有瘀斑;脉沉涩等。
方中各药的用量情况:小茴香6~20g,多数用15g;炮姜6~15g,多数用6~10g;元胡10~15g,多数用10g;没药6~10g,多数用10g;当归10~15g,多数用10~12g;川芎10~12g;肉桂3~9g;赤芍10~12g;蒲*9~10g;五灵脂10~12g。
关于本方的使用禁忌,多数医家认为:无寒邪,反见实热,或血弱气虚者不宜;湿热*邪,痰浊化热,胞宫壅塞,出现尿频、急、痛,带下色*,脉弦数,舌红苔*者不宜。
二、各家经验
■青海·李夫道
小茴香6g,炮姜6g,元胡12g,当归15g,川芎12g,肉桂9g,生蒲*9g,五灵脂12g,赤芍12g,没药6g。
慢性附件炎、功能性子官出血、不孕症、痛经。
湿热*邪,痰浊化热,胞宫壅塞,如盆腔炎急性期,出现尿频、急、痛,带下色*,脉弦数,舌红苔*者勿用。
该方为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逐瘀类方剂之一,谓“专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腰痛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连续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自带,皆能治之。”“更有奇者此方种子如神,月经初见之日服起,连服5剂,不过四月必存胎。”结合临床可分为:肾虚不孕、气血不足不孕、阴虚血热不孕、肝郁气滞不孕、痰湿瘀阻不孕、血瘀不孕,用此方加减均有效。
■山东·张子义
当归12g,赤芍10g,川芎10g,蒲*(包煎)10g,元胡10g,没药10g,炒灵脂10g,炮姜10g,小茴香15g,肉桂3g,丹参20g。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蜕膜样痛经。
经前少腹痛重,发凉者必用。
实热痛经者不宜用。
■山西·畅达
当归12g,赤芍12g,小茴香15g,炮姜6g,吴茱萸6g,生蒲*9g(包),五灵脂10g,玄胡10g,香附12g,桃仁10g,红花10g,川牛膝15g。
月经延期、宫寒不孕、盆腔炎、盆腔瘀血症、子宫肌瘤。
月经延期,量少,色暗,有瘀块,经前腹痛,腹胀,少腹喜暖喜按,白带多而清稀,舌淡暗不泽,有瘀斑,脉沉涩。
妇科疾患无寒瘀,反见血弱气虚或湿热下迫者不宜。
①治疗子宫肌瘤、炎症包块,加桂枝、茯苓、三棱、莪术等。②治月经不调,宜在经前期、经期服药。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名中医论方药:国家级名中医临证经验实录
图书作者:*煌等主编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8月
图书简介本书资料来源于编者参与的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调研课题的问卷资料。问卷由老中医药专家亲自填写或由继承人协助填写而成。为保证名中医经验不失真,本书尽量保持原貌不变,仅对部分体例以及药名、方名、病名等医学名词术语作了尽可能的规范和统一,有少部分做了文字上的精简。
该书适合中医专业人士及其业余爱好者阅读使用。全书共分方剂与中药两篇。每篇以方名与药名为条目,每个条目下分概述与各家经验两部分。概述是编者对参与问卷调查的位老中医药专家们应用方药的经验所作的统计和归纳,可使读者大体上了解该方药的应用范围及指征、加减、用量、禁忌等情况。各家经验则将各位医家的经验分列,以便于读者了解该方药各家独特的应用经验。全书共介绍了位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
版权申明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